APP测试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核心环节,需要覆盖功能、性能、兼容性等多个维度,同时结合移动端特有的场景(如网络切换、电量变化)设计用例。
一、测试前的准备
测试并非盲目执行,前期准备决定了测试的效率和覆盖率。
1. 需求分析与测试范围确定
- 吃透需求文档:梳理产品PRD(产品需求文档)、UI设计稿、交互原型,明确核心功能(如登录、支付、数据同步)、非核心功能(如设置页、帮助中心)及隐含需求(如“连续输错3次密码锁定账号”)。
- 划分测试类型:根据APP特性确定必测类型,例如:
- 工具类APP(如计算器):侧重功能准确性、离线可用性;
- 社交类APP(如聊天软件):侧重消息及时性、并发稳定性;
- 电商类APP(如购物平台):侧重支付安全性、订单流程完整性。
2. 测试环境搭建
- 设备与系统:
- 覆盖主流机型(按用户画像选择,如年轻人多的APP需包含iPhone 14、小米13等)、不同系统版本(Android 10-14,iOS 15-17)、屏幕尺寸(4.7英寸-6.7英寸);
- 包含“极端设备”:如低配安卓机(2GB内存)、Root/越狱设备,模拟用户真实使用场景。
- 辅助工具准备:
- 抓包工具:Charles、Fiddler(用于查看网络请求,验证接口返回数据);
- 日志工具:Android Studio的Logcat、iOS的Xcode Console(捕获崩溃日志);
- 性能监测工具:Android Profiler(内存、CPU监测)、iOS Instruments(启动时间、帧率统计);
- 弱网模拟工具:Charles(限速)、Network Link Conditioner(iOS系统自带);
- 稳定性测试工具:Android Monkey、iOS XCTest;
- 测试账号与数据:准备不同权限的账号(普通用户、管理员)、异常数据(如超长用户名、特殊符号密码)。
二、核心测试类型与方法
1. 功能测试
功能测试是APP测试的基础,需确保每个功能按需求正常工作,覆盖“正向流程”和“异常场景”。
核心流程测试:
- 按用户实际使用路径设计用例,例如电商APP的“浏览商品→加入购物车→结算→支付→查看订单”全流程;
- 重点验证关键节点:如支付环节需测试“支付成功”“支付失败”“支付超时”等分支。
边界与异常测试:
- 输入边界:如用户名长度(最小1位、最大20位)、密码复杂度(是否包含特殊字符)、手机号格式(非11位数字);
- 操作边界:如快速连续点击按钮(防重复提交)、断网时提交表单(是否提示“网络异常”)、后台杀死进程后重新打开(数据是否恢复)。
示例用例设计(以登录功能为例):
- 正向:输入正确手机号+验证码→登录成功;
- 异常:手机号为空/格式错误→提示“请输入正确手机号”;
- 异常:验证码过期→提示“验证码已失效,请重新获取”;
- 边界:连续输错5次密码→触发账号锁定(符合需求设计)。
2. 兼容性测试
移动端设备型号、系统版本、屏幕尺寸差异大,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功能异常或闪退。
系统版本兼容:
- Android:覆盖主流版本(如Android 11-14),重点测试高版本新特性(如Android 13的通知权限、Android 14的后台活动限制)在低版本的降级处理;
- iOS:关注iOS 15+的变化(如灵动岛适配、隐私权限增强),测试不同版本下的功能一致性(如iOS 16的“实时活动”功能在iOS 15是否隐藏)。
机型与屏幕适配:
- 测试不同分辨率(720P、1080P、2K)下的UI布局(按钮是否错位、文字是否截断);
- 特殊机型:折叠屏(如华为Mate X3)的展开/折叠状态切换、刘海屏(如iPhone 14 Pro)的内容避开遮挡区域;
- 低端机型:测试在1GB内存、骁龙4系处理器设备上的流畅度(是否卡顿、闪退)。
工具辅助:
- 使用云测试平台(如Testin、腾讯优测)快速覆盖上百款机型,降低硬件成本;
- 重点机型手动复测:针对用户量TOP10的机型(如iPhone 13、小米12),手动验证核心功能(避免云测漏检)。
3. 性能测试
性能是用户体验的核心,需测试启动速度、响应时间、内存占用等关键指标。
启动性能:
- 冷启动:APP进程被杀后首次启动,记录从点击图标到首页加载完成的时间(目标:Android <3秒,iOS <2秒);
- 热启动:APP在后台运行时重新打开,关注首页响应速度(目标:<1秒)。
内存与CPU:
- 内存泄漏:连续切换页面50次,通过Android Profiler监测内存是否持续升高(正常应稳定在基线附近);
- CPU占用:播放视频或滑动列表时,CPU使用率不应超过70%(过高会导致卡顿、发热)。
流畅度:
- 帧率(FPS):滑动列表或动画播放时,帧率应稳定在55-60FPS(低于40会感知卡顿);
- 响应时间:点击按钮、输入文字等操作,反馈时间应<300ms(超过1秒会让用户觉得延迟)。
4. 弱网测试
移动设备常处于网络波动环境(如地铁、电梯、偏远地区),弱网测试需验证APP在低网速、高延迟、网络切换时的表现,避免“加载卡死”“数据丢失”。
弱网场景模拟:
- 速率分级:通过Charles设置不同网络环境:
- 2G网络:下载10-50kbps,上传5-20kbps(模拟偏远地区信号);
- 3G网络:下载100-500kbps,上传50-200kbps(模拟郊区信号);
- 4G弱网:下载1-5Mbps,上传500kbps-2Mbps(模拟地铁/电梯信号);
- 高延迟:设置网络延迟1000-3000ms(模拟跨地区网络),测试APP是否有超时提示。
- 速率分级:通过Charles设置不同网络环境:
核心测试点:
- 页面加载:弱网下是否显示加载动画、是否提示“网络较慢,请稍后再试”;
- 数据提交:表单(如注册、下单)提交时断网,恢复网络后是否自动续传(避免重复提交);
- 多媒体加载:图片/视频是否支持“先模糊后清晰”的渐进式加载、是否可手动暂停/重试;
- 超时处理:网络请求超时后,是否有重试按钮(而非直接闪退)。
网络切换测试:
- 场景:Wi-Fi→4G→飞行模式→4G反复切换,测试正在进行的操作(如下载文件、视频通话)是否平滑过渡;
- 重点:切换后是否重新连接网络、数据是否同步(如下载的文件是否续传而非从头开始)。
5. 稳定性测试
稳定性测试(耐久测试)聚焦APP在长时间、高频次使用下的表现,避免用户持续使用时出现闪退、卡顿等问题。
核心测试场景:
- 长时间连续运行:
- 模拟用户持续使用核心功能:视频APP连续播放8小时、购物APP每30秒切换一次商品页、社交APP后台挂起24小时后唤醒;
- 监测指标:是否闪退、ANR(应用无响应),内存是否持续增长(如每小时增100MB以上需警惕泄漏)。
- 高频操作压力:
- 极限操作:1分钟内连续点击“点赞”100次、每秒滑动列表5次持续5分钟、每10秒切换前后台一次;
- 关注问题:按钮是否重复响应(如多次点赞导致数据错误)、页面是否黑屏/白屏、动画是否卡顿。
- 资源耗尽场景:
- 内存压力:同时打开10+应用(如游戏、视频软件),观察APP是否被系统杀死后重启,重启后数据是否恢复(如未提交的表单草稿);
- 低电量场景:设备电量<10%时,测试APP是否正常运行(部分设备低电量会限制CPU,可能导致卡顿)。
- 长时间连续运行:
工具与指标:
- 自动化工具:Android用
adb shell monkey -p com.xxx.app -v 10000
发送10000次随机事件,统计崩溃次数;iOS用XCTest编写循环操作脚本; - 核心指标:崩溃率<0.1‰(每万次操作崩溃≤1次)、ANR率<1‰、连续运行8小时无内存泄漏。
- 自动化工具:Android用
6. 安全测试
APP涉及用户隐私(如手机号、位置)和财产(如支付信息),安全测试不可忽视。
数据安全:
- 本地存储:检查SharedPreferences(Android)、UserDefaults(iOS)是否明文存储密码(应加密);
- 传输安全:用抓包工具验证接口是否使用HTTPS(非HTTP),敏感字段(如身份证号)是否加密传输。
权限合规:
- 权限申请:仅在必要时申请权限(如拍照时申请相机权限,而非启动时就申请);
- 权限拒绝:用户拒绝非核心权限(如位置)后,APP是否仍能正常使用(不应强制退出)。
常见漏洞:
- 越权测试:登录用户A的账号,尝试访问用户B的订单(应提示“无权限”);
- 输入注入:在搜索框输入
select * from user
等SQL语句,验证是否被过滤(避免SQL注入)。
7. 专项测试
根据APP类型增加专项测试,覆盖场景化需求。
电商APP:
- 支付流程:测试不同支付方式(微信、支付宝)的成功/失败场景,退款是否到账;
- 高并发:模拟“秒杀活动”(1000用户同时下单),验证是否超卖、系统是否崩溃。
社交APP:
- 消息及时性:测试跨运营商(移动→联通)、跨系统(iOS→Android)的消息延迟(目标:<5秒);
- 多媒体发送:发送大尺寸图片(10MB)、长视频(5分钟),验证是否压缩、是否发送失败。
工具类APP(如导航):
- 后台定位:切换到后台后,定位是否持续更新(如驾车导航时);
- 耗电测试:连续导航1小时,记录耗电量(不应超过20%/小时)。
三、测试执行与缺陷管理
1. 测试执行策略
按版本迭代测试:
- 冒烟测试:新版本发布前,快速验证核心功能(登录、首页加载)是否可用(通过则进入全量测试);
- 回归测试:修复bug后,验证bug是否解决,同时检查相关功能是否受影响(如修复“支付失败”后,需重新测试“下单→支付→订单列表”全流程)。
自动化辅助:
- 核心流程自动化:用Appium编写脚本,自动执行登录、下单等高频用例(减少重复手动操作);
- 兼容性自动化:通过脚本在多机型上批量运行基础用例,快速发现适配问题。
2. 缺陷管理
缺陷描述规范:
- 包含“前置条件、操作步骤、预期结果、实际结果、截图/日志、机型系统”;
- 示例:
“前置条件:登录账号A;
操作步骤:1. 进入订单页;2. 点击‘删除订单’;
实际结果:APP闪退(附Logcat崩溃日志);
环境:小米13,Android 14”。
缺陷分级:
- P0(阻断):核心功能崩溃(如登录失败),导致用户无法使用;
- P1(严重):非核心功能崩溃(如个人资料修改失败),但不影响主流程;
- P2(一般):UI错位、文字错别字等,不影响功能使用;
- P3(建议):优化项(如按钮颜色不够醒目)。
四、上线前的最后检查
灰度测试:
- 发布小范围版本(如1%用户),收集崩溃率、ANR率(应用无响应),监控关键指标(如启动成功率≥99.5%);
- 重点关注新功能反馈(如用户是否觉得操作复杂)。
验收测试(UAT):
- 由产品、运营团队验证功能是否符合需求,场景是否覆盖真实用户使用习惯(如老年用户是否能轻松找到“字体放大”功能)。
应急预案:
- 准备回滚方案:若上线后出现高频率崩溃,能快速切换到上一稳定版本;
- 监控工具部署:集成崩溃分析工具(如Firebase Crashlytics、Bugly),实时跟踪线上问题。
测试的核心是“模拟用户”
APP测试的本质是站在用户角度,覆盖各种可能的使用场景——从网络良好的高端机型,到信号差的低端设备;从常规操作到误触、高频点击。只有在测试中尽可能模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,才能让上线后的APP具备稳定、流畅、安全的用户体验。
无论是功能验证还是性能优化,最终目标都是回答一个问题:“这个APP是否能让用户轻松、放心地完成他们的任务?” 围绕这个核心,测试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和价值。